隨著人工智能、云計算和高性能計算(HPC)的快速發展,數據中心的功率密度與能耗問題日益突出。傳統風冷技術已逼近散熱極限,而液冷技術憑借其高效、低碳的特性,正成為數據中心散熱領域的核心解決方案。2025年,在政策推動與技術迭代的雙重助力下,液冷技術從規模化應用邁向普適化發展,開啟了數據中心綠色轉型的新篇章。
政策驅動與技術演進的共振效應
中國《信息通信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(2022-2025年)》提出硬性指標:至2025年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需降至1.3以下,上海等前沿區域更將智算中心PUE門檻設定為1.25,同時規定液冷機柜占比不得低于50%。這一政策背景與算力需求形成雙重推力:以GPT-5為代表的AI大模型訓練算力需求年增速超300%,英偉達Blackwell GB200 GPU集群單機柜功耗突破120kW,相較傳統CPU機柜的12kW提升達10倍量級。在此背景下,液冷技術已成為突破散熱瓶頸的必選項。

當前液冷技術形成三足鼎立格局,呈現階梯式發展態勢:
1. 冷板式液冷:當前市場主導
冷板式液冷通過金屬板間接導熱,對現有數據中心改造兼容性高,技術成熟且改造成本低。2023年中國液冷服務器市場中,冷板式占比達90%。其核心優勢在于生態完善,例如浪潮信息推出的冷板式整機柜方案已實現規模化交付。
2. 浸沒式液冷:未來潛力方向
浸沒式液冷將設備直接浸入冷卻液,散熱效率更高,適用于超算與AI集群。例如中科曙光的相變浸沒技術可將單機柜功率密度提升至160kW,PUE低至1.1以下。但其對冷卻液環保性要求較高,氟化液的揮發性和毒性問題推動合成油等新型冷卻液的研發。
3. 風液混合模式:平衡成本與性能
針對不同設備功耗差異,混合模式成為2025年的主流選擇:高功耗服務器采用液冷,低功耗存儲和網絡設備保留風冷。例如華為云通過風冷AI+液冷機柜的混合方案,實現年PUE低至1.12.
數據中心液冷的優勢
高效散熱:液體比熱容高,熱傳導性能好,能迅速吸收并傳導熱量,有效維持服務器在適宜溫度,避免過熱降頻,保障性能穩定,滿足高功率密度設備散熱需求。
顯著節能:相比傳統風冷,液冷可大幅降低散熱能耗。如冷板式液冷承擔 80% 以上 IT 熱負荷時,相比純風冷方案,能耗降低超 50%;浸沒式液冷更可將數據中心 PUE 降至 1.1 以下。
空間優化:液冷系統無需大型風冷設備所需空間,可實現高密度服務器部署,提高數據中心空間利用率,降低建設成本,尤其適合寸土寸金的城市數據中心。
噪音降低:風冷依賴大量風扇,產生較高噪音,影響工作環境。液冷減少了風扇使用,營造更安靜的工作環境。
助力熱回收:液冷系統可將服務器余熱高效回收,用于辦公區供暖、熱水供應等,提高能源再利用率,增強數據中心能源可持續性。

液冷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
技術復雜與成本高:液冷涉及流體力學、傳熱學、材料學等多學科知識,系統設計、安裝調試復雜,對密封性、可靠性要求高,設備采購、部署及維護成本也較高,可能增加企業初期投資和運營成本。
冷卻液選擇與管理:冷卻液需具備良好熱傳導性、化學穩定性、絕緣性等,且需根據應用場景和設備要求選擇合適類型,同時要解決冷卻液泄漏檢測、回收處理等問題,確保設備安全和環境保護。
行業標準與規范缺失:液冷技術快速發展,但相關標準規范不完善,導致產品兼容性、互換性差,質量參差不齊,限制了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協同發展
液冷改造初期投資比風冷高20%-40%,但通過電費節省可在2.5-4年收回成本。此外,缺乏統一接口標準制約產業鏈協同,需通過行業聯盟(如三大運營商白皮書)推動生態整合
未來趨勢與市場前景
技術創新與融合:研發高性能、低能耗冷卻液及高效換熱材料,提升散熱效率;探索液冷與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技術融合,實現智能監控與管理,優化散熱效果與能源利用。
成本降低與普及:隨著技術成熟和規模化生產,液冷設備成本有望降低,推動其在中小數據中心及更多領域普及應用。
標準化與規范化發展:行業將加強標準制定,規范液冷產品生產、安裝、驗收等環節,提高產品兼容性與質量,促進產業健康發展。
2025年標志著液冷技術從邊緣走向主流。隨著政策落地、技術成熟與生態完善,液冷不僅是一種散熱方案,更是數據中心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關鍵路徑。未來,液冷技術的普適化將推動數據中心向更高效、更綠色的方向持續進化,為全球數字化進程提供可持續的算力基石。